服务热线:13955133297
十个有趣的艺术问题 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8-07-31       阅读次数: 28626

一、梵高到底是不是自杀?

梵高画作《奥维尔教堂》


         不论梵高他老人家生前日子过的怎样,死后可一直都有人“惦记”。2011年史蒂文•奈菲(Steven Naifeh)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Gregory White Smith)出版传记《梵高:人生》(Van Gogh: The Life),首次提出了“梵高不是自杀”,而2014年,这二位又在《名利场》上撰文,重申这一立场。他们的观点虽然少了一些艺术的神秘感,但是梵高被“熊孩子”误杀,在生活被快节奏弄的支离破碎的今天,也似乎不难接受。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进一步印证。


二、为什么学艺术要去巴黎?

《自由引导人民》


        巴黎学艺术好,是因为巴黎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艺术场,这里不但有艺术“砖家”,还有大师有木有!这些大师可以说都是一个流派的创始人,或者开创了一个绘画的新时代,或者在世界画坛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要知道,画画很简单,甚至没有学过的人,或者没有天分的人,通过练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通过一人之力,改变整个画坛的风向,却绝非易事!他们为什么是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并且绵延后世,福泽万民……所以这些大师都出自巴黎,不去看一看怎么行!


三、卢浮宫专忽悠中国画家吗?

是卢浮宫忽悠中国画家还是中国画家成名心太切


        继维也纳“金色大厅”被一批中国艺术家和演出团体“玩坏”之后,卢浮宫又再一次步其后尘。有报道称,一位来自重庆的画家在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办展,交了上百万人民币的费用,却没有真正起到为自己“镀金”的效果,大呼不值。而事实上,卢浮宫的卡鲁塞尔厅是卢浮宫管理委员会为解决卢浮宫博物馆经费不足而特别开辟的一块商业中心,希望借助卢浮宫人流的优势,发展商业,多挣些钱贴补卢浮宫博物馆的日常维护费用。而一些中国画家早就将巴黎卢浮宫视做解不开的情结。未成名的人希望借卢浮宫的招牌炒作自己,已经成名的人也想借这个牌子提高身价。


四、天才艺术家如何表达忧郁?

丢勒创作版画《忧郁之一》


        2014年,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翻译家孙仲旭以及年末的傅蕾蕾的自杀,让公众重新关注抑郁症人群。抑郁症与死亡如影随形,另一方面,忧郁情绪又与创造力密切相关。有时候,当我们仰天长叹,喊出一句“我抑郁了”,效果和“我成功了”不相上下。历史上真实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凡•高、蒙克等人都很忧郁,悲剧色彩在作品中时隐时现。那么艺术家如何表达忧郁呢?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就坚信,一个人如果不是多愁善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说“忧郁是我的欢乐”。拉斐尔也被认为“与所有卓越之人一样忧郁”。不仅是生活中,不同时代的画家,会将忧郁藏在他们的画中。比如丢勒的《忧郁之一》所创造的忧郁者形象,在欧洲流行了三个世纪,产生了许多变体和演化。


五、计算机会取代艺术历史学家吗?


         研究发现西班牙画家迪亚哥·委拉斯开兹的名作《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与弗朗西斯·培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有某些显而易见的相似点。

计算机是“80后”小伙伴们上大学的三宝之一,另外两宝据说是单反和手机。而“90后”小伙伴们上大学的“三宝”据统计是微单、ipad和苹果笔记本,“70后”小伙伴们上大学的三宝是台式电脑、BP机和收音机。从这些例子足见电子设备带给现代生活的冲击。其实计算机技术也在改变着艺术史 。2014年,新泽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 ,艺术史学家或将由先进计算机取代。艾玛,太可怕(pia)啦!一小搓人也许又要失业啦!这些研究人员称,近年来面部研究与目标识别取得了巨大进步,计算机也能学习“艺术概念”。计算机软件可以发现画作当中的联系。比如电脑就发现西班牙画家迪亚哥·委拉斯开兹的名作《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与弗朗西斯·培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有某些显而易见的相似点。


六、如何证明你的艺术品不是垃圾?

艺术展现场


         2014的2月份,意大利巴瑞的一个现代艺术展在19日开幕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数件展品意外“失踪”!展品们都去哪儿了呢?原来它们是被清洁工当作垃圾给扔掉了。其实艺术品被清洁工错当垃圾扔掉这种“惨剧”已屡见不鲜了。2001年,英国著名艺术家赫斯特的一个包括由烟灰缸、空酒瓶、没洗的咖啡杯、皱报纸组成的作品在伦敦的一家艺廊展出时,也曾经被清洁工当成是垃圾丢弃。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证明你的艺术品不是垃圾呢?哈哈,其实答案就是没法证明。而且反过来说,艺术品可以被当做垃圾,其实垃圾也可以被当做艺术品,随着废旧物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以垃圾为创作材料的艺术家逐渐多起来。提姆•诺波和休•韦伯斯特的影子雕塑、爱德华•马丁的金属昆虫、詹森•迈尔西埃的生活垃圾肖像…等等举不胜举。


七、雾霾天气我们都能拍点什么?

雾霾天下的北京


        正所谓“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霾”。如今,雾霾天气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天气现象,每逢雾霾天,犀利的段子手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大批神吐槽令人哭笑不得,诸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等等。许多人都觉得雾霾天不适合摄影,撇开吸一鼻子灰不说,光线、可见度这些对于一张好照片来说必不可少的元素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的事物可以转变为坏的,而坏的事物也可转变为好的。雾霾天也应该这样去看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你便会发现别有风味的另一番天地。


八、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安迪•沃霍尔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


        艺术是什么?查询百度百科的结果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 、电影、曲艺等。”如今,人们不需要再为物质的匮乏而劳神费思,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精神层面的提升时,艺术便顺理成章地走入大众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人高声谈论着艺术,而艺术却在大家的谈论中开始变得面目模糊。那么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呢?这个问题在这几年显然越来越难回答了。


九、艺术生最怕被问到什么问题?

地球人何苦为难地球人?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作为一个艺术生,从小到大都活在周围人对“艺术生”先入为主的概念中,每当别人听说是艺术生,便会很“认真”的过来问一些在艺术生看来非常“天真”的问题,据说这些重复的问题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其中艺术生最讨厌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一,“你们是不是每天就是画画?”——滚,有了这个问题,我们艺术生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别人解释我们都在干什么;二,“你们学这个有什么用?”——哎,地球人何苦为难地球人?的确不能直接画出面包吃;三,“你以后应该会去当老师吧。”——老兄,大家在美术课之外都没有见过画了是么。


十、大家都在网上买什么艺术品?

大家都在网上买什么艺术品


        艺术行业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很早就开始尝试“线上化”的改变。中国最大的艺术品拍卖网站嘉德在线就已经做了12年艺术品网上交易的生意了——历史甚至比淘宝还长。然而,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线上艺术品市场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直到这几年SNS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才使得这种情况有了改观,在线拍卖正在不断壮大。那么,大家都在网上买什么艺术品?事实上11%的买家都会在线购买电子艺术品。当然,其他媒介的艺术更加流行。在所有受访的买家中,46%表示他们在网上购买摄影作品,55%购买印刷品,61%购买绘画。雕塑购买率相比低很多,才21%,但价格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