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955133297
宋鸿孙画作展
发布时间:2018-07-29       阅读次数: 28691

      宋鸿孙   1961年生于江苏泰州市,职业画家。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现代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国内外多家协会、画院名誉院长。

参展事记

韩国98世界美术大展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名家贺清华展览

1840-2000中国近现代书画展

“杏花汾酒杯”中国画电视大赛全国展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作品展

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 一等奖

中国水墨画日本展  优秀奖

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一二三四届)

中国画家小品珍集展

纪念王羲之诞生1700周年书圣故里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全国画马艺术大展

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  创新奖

全国百名虎画家

第六届全国当代山水画展览  优秀奖

荣获“山水画60强”称号

全国百名生肖画家



 



禅 意 的 追 寻 

                  ——我读《宋鸿孙画集》         


        什么是禅?禅是佛教的别称,指通过静坐默想领会佛理。禅宗要求修行时静坐敛心,止息杂念,认为这样持之以恒,即能达到一种至高境界。而中国的书画和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不说历代的佛门书画大师,如智永、怀素、巨然、担当、八大、石涛、虚谷、弘一等,就历代的著名书画家,在他们的传世作品中,亦透露出深深的禅意。我的理解,禅宗所主张的“顿悟”,强调“无念为宗,即心是佛”,不受外界影响,这一特有的瞬间顿悟的思维方式,凝练含蓄的表达形态以及适意淡泊的审美情趣,对于孤高自赏、追求闲雅清趣、向往超然境界的书画家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是到了当代,这种禅意的追寻,对于营造深邃的意境,宕涤浮躁的心态,荏苒有着积极的意义。近来,我读《宋鸿孙画集》,就读出了一股浓浓的禅味。                                            心         性本静      瞬间顿悟       佛家主张觉悟不惜外求,以“天念为宗,即心是佛”,不受外界影响。宋鸿孙先生以心性本静,瞬间顿悟作为自己的作画理念。他“静观日出日落,夏云秋雨,体味人生百态。”他“平静地运笔洒墨,平淡而随缘。”他“在平淡中见绚烂之光,随意中见情性之感,皈依自然,潜心悟道。”他的虎画就是这种心静和顿悟的杰作,请看作于2006年的作品《巡视》,画面上,一只老虎神态自若地站立于溪边礁石上,芦苇在微风的春拂下悠然飘动,老虎的双目专注地凝视着远方,是觅食?是寻伴?还是警戒?......,有趣的是老虎的右侧一根弯曲的芦苇上,一只翠鸟立于枝头,鸟的神态于虎的神态几乎一致:也在向同一个方向专心巡视。透过画面,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一个道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专心致志。修禅如此,作画如此,做学问如此,做一切事情亦当如此。作于2002年的《浩然正气》,山涧溪水边,一只老虎貌甚平静温和,然而在后方的一棵松树的映衬下,人们从它的目光里,仍可读出坦荡和威严来。禅意的阐释,这是宋鸿孙先生的虎画有别于其他虎画的地方。                                                    意出尘外      境生笔端         西画写实,国画尚意。意者,意趣,意境,意蕴是也。宋鸿孙先生画作,是十分讲究意境追求的,这从他的竹画、荷画中便可充分显示出来。作于2002年的《大风起兮》墨竹图,超凡脱俗,情生境外。画面上,迎风挺立的竹杆,迎风飘动的竹叶,迎风飞翔的麻雀,给人们以昂首挺立、劲节虚心之感。读此,不禁使我想到了画竹高手、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咏竹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是郑板桥罢官后写的一首题画诗,从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了竹竿的劲挺,竹叶的坚韧,也看到了郑板桥心胸的开阔,人格的伟大。宋鸿孙先生的荷画,清新秀逸,蕴藉疏宕。作于2001年的《映日》,一朵盛开的荷花,两个莲蓬,几丛苇草。一只蜻蜓栖于莲蓬之上。画面简洁,清新和谐,且又安静质朴,意境深邃。这里虽未画太阳,然仰望长空,则一碧如洗无尘俗;这里虽然未画荷叶,然细细咀嚼,则浑厚一片尤自洁。作于2002年的《清香玉姿》是一幅工笔荷花图。那盛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构成了和谐自然的主旋律,那飞翔的蜻蜓,悠闲的翠鸟,点缀于玉花绿叶之间,使画面格外清新雅致,美的气息扑面而来,高洁的意境蕴涵其间。                                                     青山白云    闲适空灵       寄情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之共同爱好,他们徜徉于上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寄情抒怀,谈诗论画,以抒胸中之豪气、逸气,以泄胸中之抑气、怨气。而历代画家,则将山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他们或颂河山之美好,抒自己爱国之情,或描山川之高峻,发自己报国之志,或述山岚之变幻,寄自己幽思之怀。读宋鸿孙的山水画,有雄迈之致、苍茫之感,无尘俗之喧、阿谀之媚,平和而清纯,古朴而浑厚,淡淡乎寓本真,静静然有禅味。一幅《听泉图》,远景山势平稳,映带连绵,巨瀑清澈,烟岚缭绕。近景林麓洲渚,山川高旷,山崖下一座茅房,背山面水而筑,一位高山隐隐其间,他远离了尘嚣的俗世,来到这一处清净的所在,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升华。《幽居图》为一幅纯水墨画,浓墨勾勒,淡墨皴擦,画面上山谷盘盘,云水飞动,林木葱葱,溪水映日,山脚下,几间茅房,一潭活水,一位高士居室正握卷诵读,一派平和闲静、和谐淡然的景象,试想:若我们亦身居其间,会作何感想,有何体味?一首题画诗,给了你一个很好的答案:重山隐诗友,家在峡中梯,何须众朋聚,白云心相知,古木湾湾秀,但见仙子游,天上人间事,从来如弹指。          

        宋鸿孙先生学画以青藤、白阳为圭臬,上下求索,苦苦追求,凡四十年。觅百家之迹,师圣贤之心,耐得寂寞,甘于淡泊。他的作品绚烂而洒脱,平淡且闲静,如《秋声》之野逸,《独立寒秋》之静谧,《守望家园》之安适,《相依》之和谐······都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就这样,宋鸿孙先生仍然静静的在绘画的殿堂里禅意地追寻着。        作者:施金根(施耐庵第二十代孙,江苏大丰施耐庵纪念馆馆长)



 



 



以禅意入书画 化境象为精神  

——读宋鸿孙书画 肖  仁     

       早就听说宋鸿孙是“禅定”后为书作画的。我不知道“禅定”后的画家创作时会是什么样子,遂翻查了有关资料。“禅”的本意是让人把散乱浮躁的心念集定收拢于一处以悟得。于是,在我的想象中构成这样一幅画面:宋鸿孙入定了,然后便会产生一种明心见性的顿悟,一种不假外求的领会。接着,他铺纸提笔,迅捷挥洒,直至完成幅幅创作。      

       纵观宋鸿孙的书画作品,他书追音韵文理,画求以形传神,运笔自由,不拘成法,以其期的艰辛驾驭着书画笔墨的技巧,表现着自我的艺思才情。其花鸟画笔致古朴凝重,颇具金石意趣,布景造型生动,夸张变形适度,画风粗犷,水墨淋漓。其山水画则是意里有工,境中存象,既稍露张狂雅拙,又暗藏秀逸温雅。

      读宋鸿孙的书画作品,常常可以见到:当厄而锐,当直而曲,当平而折,当收而放;该稀疏处偏作缜密,该纤巧处乃特别张扬的笔势与笔调。以我的读识,也许这里正是“禅”意的所在,正是画家清静寂定心境所理悟到的创见;也许这里正是宋鸿孙用以打破传统的法度、陈旧的规限和约定俗成的心灵动意。倘若你是有心人,又颇愿作一番探讨,那么,何妨就在这样的微妙之处,再仔细赏玩一下宋鸿孙书画中有别于他人的成绩与功夫。

     宋鸿孙很崇尚石涛“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绘画观念。他读识石涛,“禅”悟石涛,跟随石涛,又背离石涛,从有法而无法,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任何一位书画家的艺术素养,技巧修炼,一旦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其创作哪怕是信手挥洒,随心所欲,只要不是装腔作势,不悖逆“以情传神,以意赋形”的艺术常规,则其笔下的作品,即使是漫不经心,露棉透里,总也会暗合法度,条理井然的。